2018年11月23日 13:29
在懷特菲爾德試驗場,大米的氣味每天都會飄出來,就像穀和他的團隊做稻米質量研究一樣。實驗室的一排電飯煲,不同品牌,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價格,一打。在研究過程中,贊助人會烹調各種米飯,並邀請其他研究實驗室的同事進行“盲測”,讓他們做出直觀的評價。“海米是我們的實驗之一,蒸出的顏色和香味都很好,比較蠟質,不僅不鹹,還有點回甜。”小姑說,蒸米飯不容易學。大米與水的比例、電飯煲的功能選擇、煮食時間等都需要反複測試和比較。
迪拜酋長期待袁隆平研究在沙漠中建造綠洲
小穀團隊拍攝稻米米飯質量研究/董鑫
還有兩個月,Koo的研究室就要擴大了。據張國棟稱,研發中心計劃在8月份開設一家專門的中國大米食品質量研究所,目前仍在現場。到處都將邀請包括日本大米味專家參與研究,還將定量研究,開發適合中國人口味米飯味道的標准。
“過去,中國開始研究雜交水稻的栽培時,目的是填飽肚子,產量是第一位的。張國棟進一步解釋說,現在情況非常不同,產量和味道同樣重要,‘美味’也應該被列為育種標准。農民自然不想種植,因為不好吃就賣不出去,“不好吃就不養。””
相關文章: